(来源:中国环境网)柳荷投资
转自:中国环境网
2024年初,江苏省宜兴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域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近日,随着技术支持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调查野外工作的圆满完成,宜兴市生物多样性答卷新鲜出炉——共记录到2281种物种,较首轮增长383种,增幅达20.2%,表明宜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宜兴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的风貌凸显,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动能澎湃。
生态“家底”大丰收,物种总量跃升
这场调查不仅有“脚踩泥土”的坚守,更有“科技赋能”的创新。调查团队采用网格化布样与标准化调查流程,将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遥感解译、样线(点/方)法、AI声纹监测、红外相机监测、环境DNA监测等调查手段,对山地森林、水域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等生态系统开展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展开剩余82%AI声纹监测设备部署柳荷投资。 宜兴生态环境局供图
环境DNA检测分析。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供图
经过持续一年的生态“大搜寻”,全市生物多样性呈现“全面增长、多点突破”的态势。总物种数达2281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843种、陆生脊椎动物273种、陆生昆虫439种、水生生物726种。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环境DNA宏条形码等先进技术的注入,为调查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大脑”,突破了传统调查的局限,焕发出“实时感知、精准捕捉、广泛覆盖”的全新活力。对比首轮调查的1898种物种,本轮增加383种,增幅达20.2%;四大类群实现“全员增收”,以陆生脊椎动物和水生生物尤为显著,增加超40%。
“国宝级”物种扩容,保护成效显著
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扩容无疑是宜兴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最耀眼的体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4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物种83种,较首轮分别增加27种和38种,增幅显著。值得关注的是,首轮记录到的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次全部“如约现身”,部分物种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组组跳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物种的回归与繁衍,不仅成为本次调查中亮眼的“增长极”,更凸显了宜兴物种保护措施的精准有效。
珍稀水鸟光临柳荷投资,湿地修复成效明显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检验师”,特别是珍稀保护物种,对栖息地水质、食物资源的要求异常严苛,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优良指示物种。它们的到来与停留,是宜兴湿地修复成效的最佳见证。
近些年,宜兴始终锚定“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目标,陆续开展沿太湖水生态湿地群、“三氿”湿地修复、生态缓冲湿地等工程,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水鸟营造出宜居的家园。这份努力,在越冬季迎来了“回应”。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调查人员在竺山湖、阳羡湖、徐家大塘、滆湖、横山水库等水域湿地,多次观测到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小白额雁、斑头秋沙鸭和白琵鹭等珍稀水鸟的身影,其中斑头秋沙鸭和白琵鹭数量较为可观,分别有20余只和100余只,部分白琵鹭选择留在宜兴度夏,未随大部队迁徙。这反映了宜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湿地生境质量的持续向好,体现了宜兴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成效,使其“看得见、摸得着”。
林间猛禽回归,森林生态恢复成效良好
近些年,宜兴打出了一套生态修复“组合拳”,采取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森林公园生态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等保障措施,为猛禽营造出理想的生存家园。
调查人员沿样线徒步目视,追踪老鹰翱翔的轨迹,又用AI声纹监测“静听”林间,捕捉猫头鹰隐蔽的鸣唱。较首轮调查,新发现7种老鹰与4种猫头鹰。游隼、燕隼、凤头蜂鹰、灰脸鵟鹰、黑翅鸢、日本松雀鹰、普通鵟舒展羽翼盘旋于空,领角鸮、红角鸮、纵纹腹小鸮、日本鹰鸮在夜间歌唱,多活跃于横岭、龙池山、野猫漏、老坞山、小黑沟、乌峰岭等植被丰富区域。
最关键的是猛禽带来的“种群信号”,迁徙期的凤头蜂鹰会成群过境,曾在横岗岕观测到21只的壮观场面;猫头鹰的记录更是累计超过两百次,每一次的记录都印证着它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的稳定状态。猛禽的“回归”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让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变得鲜活有力。
水中精灵再现,水环境治理成效突出
鱼类是水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调查团队不仅沿用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细致功夫”,更引入了非侵入性的“黑科技”——eDNA监测技术,无需费力捕捞,只需采集一份水样,便能从水体中捕捉到鱼类残留的微量DNA,精准“解码”。正是借助这一先进手段,调查人员在乌溪港桥等水域监测到了“水中精灵”——中华青鳉。中华青鳉对水质的酸碱度、溶氧量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有良好的敏感性,长期以来都是科研领域毒性检测的“受试小能手”。
中华青鳉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是地方政府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精准发力,为众多珍稀水生动植物营造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彰显了宜兴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成效。
“江苏新记录”物种加盟,家园再展新颜
在两栖爬行类和蝴蝶专项调查中,调查人员在柏山岗发现武夷湍蛙、在墙壁峰发现绞花林蛇、在窑庄路和青墩公园发现僧袈眉眼蝶、在黄墅水库和龙背山森林公园发现报喜斑粉蝶。这4个物种不仅是调查中的意外之喜,且经比对江苏省生态环境厅“8842名录”与江苏省林业局《江苏省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被认定为江苏省两栖爬行动物和蝴蝶新记录。
相较于其他野生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对温度、水质、土壤等环境因子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蝴蝶对蜜源植物、温湿度、光照等微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它们的种群动态如同“生态指示剂”,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如今,这4个物种选择在宜兴“安家”,不仅丰富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更印证了宜兴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
作为物种栖息的核心生境,森林生态系统近五年面积净增239.7平方公里,分布更集中,连续性与完整性显著增强,将隔断物种活动的“生态断点”渐渐连通,将零散的林地渐渐织成“绿色网络”,为各类物种搭建起稳固、广阔的繁衍栖息地。
多年来,宜兴始终秉持“生态立市”理念,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兴新篇章。这份详实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不仅清晰展现了日益丰厚的生态“家底”柳荷投资,更直观描绘出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兴”画卷。
发布于:北京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