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2日,驻沈阳的苏联红军对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部队的态度愈加不耐烦了。尽管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在短短一周内却暴增十倍之多,苏联红军对这股变化产生了深刻的担忧。特别是在他们“委托看管”苏家屯的日本军火库期间,八路军通过军民的协作,偷偷将大量武器弹药带走微豪配资,其中包括三八大盖步枪3万支,这堪称一场“监守自盗”。这样大肆扩军的举动,显然会引起重庆政府的警觉与抗议。
这支八路军最初的部队由曾克林和政委唐凯带领,他们是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主力。出发时,部队人数约为4000人,沿途在山海关等地维持秩序,还专门在重镇锦州留下一个整团驻守。然而,进入沈阳时,队伍的规模却缩小至不足1000人,但这支精神饱满、装备精良的队伍让驻沈的苏军感到震惊。苏联和重庆政府之间签署的协议,明确规定不允许八路军直接接管东北的城市,然而驻沈苏军兵力有限,且对当地情况了解不深,管理上十分吃力。八路军的到来,特别是在沈阳民众的热烈欢迎下,逐渐改变了苏军的态度,经过曾克林的不断交涉,苏军最终同意这支部队进城,但八路军不能公开亮出部队番号,以免给重庆当局留下口实。
展开剩余81%然而,曾克林的部队在沈阳的宣传过于热烈,并且大规模招兵买马,迅速引起了苏军的不满。驻沈苏军卫戍司令卡夫通少将愤怒地向曾克林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他立即撤出沈阳,否则将采取武力解决。面对苏军的威胁,曾克林毫不示弱,他坚决表示,这支部队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自指示派遣的,苏军没有权力赶走他们。于是,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一、苏军总部接到紧急电话微豪配资
虽然驻沈苏军明白,贸然向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火,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但他们又不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于是,卡夫通少将决定将问题上报给苏军东北指挥部的高级领导,特别是华西列夫斯基和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在这两位指挥官纠结于如何处置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沉寂。来电的是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黄绍元中校,这其实是东北抗联的传奇人物周保中,他以化名身份,已经在东北抗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与华西列夫斯基保持着密切联系。
周保中,曾为抗联的重要将领,早年在云南讲武堂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东北组织抗日武装斗争。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他成为东北抗联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于1942年加入苏联红军的远东方面军,负责指挥部分抗联部队。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苏联红军的中高层指挥官,驻扎在长春,并为抗联与苏联红军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二、周保中提出建议
周保中通过电话得知,曾克林的部队在沈阳的行动使得苏军感到困惑与不安。不同于其他人对此表示愤怒,周保中却表现出对曾克林部队行动的赞赏,并表示这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来促进双方的合作。他建议苏军派遣一名特使与曾克林会面,带领他亲自前往延安,以便妥善解决这一局势。周保中进一步提出,由苏军派遣懂中文的贝鲁罗索夫中校与曾克林同行,搭乘苏联军机经由内蒙古前往陕北,期间还将传送一封东北抗联致党中央的重要信函。
1945年9月14日,曾克林与贝鲁罗索夫终于抵达延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正在重庆进行谈判,中央领导得知苏军的特使抵达,兴奋不已。朱总司令首先主持了接待和会见。贝鲁罗索夫将苏军的四点声明转交给朱总司令,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一是要求八路军从沈阳、大连等苏军占领区撤出,二是苏军将撤退,未来中国军队如何进入满洲将由中国自己解决,苏军将不干涉中国内政。
三、周保中推动东北战略
在朱总司令和中央领导的支持下,会议决定立即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重要干部到东北,协助东北的革命工作。同时,中央决定派遣40万至60万的军队准备进驻东北。这个决定为日后的“闯关东”行动奠定了基础。此时,曾克林的汇报中提到东北的武器堆积如山,然而他的描述略显夸张,这不仅误导了中央领导,也给未来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困难。
最终,东北局正式成立,领导班子在沈阳开始了新的工作。周保中为东北局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逐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革命布局。1946年,周保中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